大人希望小孩能按照他們的希望
長成一個令人羨慕的模范兒童。
但大人的希望
卻總是讓小孩感到深深失望。
——幾米《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
你喜歡“聽話的乖孩子”嗎?
我想大部分家長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因為聽話的孩子乖巧、懂事,不用家長和老師操心。他們從來不向爸媽提要求買東西,問他們想要什么,回答總是:什么都不要!問他們想吃什么,答案也都是:隨便!他們從不主動表達自己的喜好, 甚至能提前感知爸媽的為難。
可是,孩子太乖真的好嗎?
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說:“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 在他看來,聽話的孩子可能只是盲從,不見得懂道理。如果要孩子做什么,孩子就做什么,就可能會拖累孩子的積極性。
年少成名的“天才少女”蔣方舟,就面臨著這樣的困境。她曾坦言,多年來形成的“好性格”是她目前為止最大的“弱點。”作為具備討好型人格的小孩,她做什么事情之前,都會去想迎合他人的期待,沒有原則和底線,但是不會表現出來——是的,她不快樂。
你可能不會知道
不了解他們的想法,會有什么后果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往往會一味退讓,按照別人的意愿去行動。而孩子這種人格的形成,罪魁禍首其實是父母。
他們可能并不了解孩子想要什么,只是按照經驗,覺得做一件事是“好”的,是 可以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就要求孩子按照他們的想法去做。而對孩子而言,可能父母要求他們去做的,并符合他們的愿望,他們依然接受了,并乖順地去執行了,雖然他們執行的過程中并不怎么愉快。然而久而久之,他們也就習慣執行,甚至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了。
大人們總是打著“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的旗號,從自己的人生經驗出發,對孩子進行說教。在他們眼中,孩子是幼稚的、不成熟的,因而按照他們的意愿來做選擇,也許就會走上一條錯誤的路。
然而由此帶來的,可能是孩子相信了你的說教,失去判斷力。孩子會認為,只要按照家長的想法去做就好了,長此以往就會變得消極被動,缺乏主見,甚至形成討好型人格。
如果孩子不相信你的說教,那么他可能會叛逆,或者不信任你,甚至表面上扮演著“乖孩子”的角色,實際上卻將父母定位為獨裁者,內心早已與你心中那個孩子相隔萬里。
因而, 小時候的“乖孩子”長大后要么十分叛逆,要么就碌碌無為。
孩子,你可以不太乖
但不要等到30歲,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對家長所有說教、安排的“順從”,造成了現實中大量孩子沒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知乎”上,關于“30歲了,還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這一類的提問大量存在。
在人生過去的幾十年,很多人都習慣了家長、學校將自己的學習、生活安排得妥妥當當。然而當他們漸漸長大,勢必要面臨的,是要選擇自己的專業、自己的職業、自己的另一半……這時候,他們就會變得不知所措,甚至仍想依賴父母給自己做決策。
這時候,“迷茫的一代”們,已生長在父母覺得的“溫室”里很多年,失去了自己做決策的能力。你當然可以說,他們的人生也順風順水,沒什么不對,但30而立依然迷茫, 以他人的意見為準繩,這樣的人生是令人遺憾的。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本有趣的故事書
需要你用半生來讀懂
就像世間不會有完美的父母,世界上也同樣不存在一個完美的小孩。
孩子可能不成熟、不具備獨自面對世界的能力,但他們和大人一樣,有感興趣或擅長的事,會因為感興趣而在一件事上傾注更多的專注力,從而把這件事做好,同樣需要被人理解,不想自己所有的事都交給別人來決定。
當然,他們也會有不感興趣或不擅長的事,在這些事情上,他們的耐心變少了,甚至做不到安靜下來認真將其完成。
這時候,家長應該做的不是說服他們去做他們不擅長或不適合的,讓他們做一個聽話的好孩子乖乖接受家長的安排。而是應該了解他們的各方面特長,了解他們的需要,然后讓他們去探索,去嘗試,為他們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案。
每個家長,只是孩子成長道路上一段時間的同路人。家長們要做的,不是參照“別人家孩子”,把自家的孩子雕刻成同一樣的模板,也不是把自己的期待強加到他們身上,讓他們做一個聽話的乖孩子,而是在了解他們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完善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京華合木定制化服務熱線:18561686017
京華合木教育集團官方網站:http://aisohouse.com/
京華合木幼兒園官方網站:http://www.jhhemu.com/
京華合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