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父親助力,孩子逆襲的故事。
在剛剛上映的電影《銀河補習班》中,鄧超飾演的“父親”馬皓文用滿屏的金句,熬了一碗濃濃的雞湯——“你是這個地球上最聰明的孩子”“只要腦子一直想,你就可以干這個地球上所有的事情”……雞湯里的精髓,是新式教育理念。
影片中,與馬皓文的理念截然不同的是,他那望子成龍的前妻,選擇拼命賺錢,把馬飛送到最貴的學校。當然結果并不如人意,所以才有了馬皓文上場、從而帶來兒子馬飛學習生涯的轉折。
到底馬皓文和前妻孰對孰錯?
電影用馬飛的成績轉變做了判斷——從倒數第一逆襲成為年級前十。雖然這一結果過于理想化,但影片仍然值得家長們反思:
把孩子塞到昂貴的學校和補習班里,還是該多花時間陪伴TA、帶TA去探索和體驗世界?孩子的教育支出真的越貴越好嗎?是不是父母眼中“最好的”教育,并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
“昂貴的暑假”來了, 你準備好荷包了嗎?
在難耐的酷熱中,家長們迎來了又一個讓人頭疼的暑假。怎樣在暑假期間做好孩子的教育?恐怕家長們要先通過“銀河補習班”好好思考一下。
動輒上萬元的暑假補習班、數千元的繪畫輔導班、每小時上千元的英語課……出現在了家長的暑期賬單上。又要讓孩子增長見識,又要讓孩子及時充電,好應對即將到來的下一個學期,暑期的教育成本節節攀升。一位媽媽在網上曬出暑期費用清單,近3萬的總價讓網友瞠目結舌。
最好的=最貴的?
可憐天下父母心?!鞍嘿F的暑假”還僅僅是家長們面對的其中一道關卡。如今為了孩子上學的事,恨不得動用全家人的力量。為給孩子最好的陪伴,有小兩口其中一人辭職全心陪讀的;有為了讓孩子進名校,孤注一擲花上所有錢買一套“老破小”學區房的。當然,為考察家教情況,被幼兒園面試更是家常便飯。
每個孩子都被父母視若珍寶,父母也希望盡自己所能,為孩子的教育創造更好的條件,讓他們以后的道路走得更順暢一點。然而到頭來,父母給了自己認為的“最好的”,子女可能卻并不領情。
實際上,有多少父母是因為“別人家孩子……我們家孩子也要……”的邏輯,為孩子的教育投入重金。而這邏輯之中,更多藏著的是家長們的焦慮心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最終淪為了為人父母之間的攀比,孩子是否喜歡倒是成了其次。
這種“燒錢式”教育,似乎并不是“最好的”教育。
宜“日常培養”,戒“攀比跟風”
暑假班并非越貴越好,也不是只有出國游學才能增長見識。在孩子的“暑假計劃”中,父母們應該量力而行,給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中的最好教育。
面對五花八門的課程,家長不要試圖通過暑假讓孩子實現“彎道超車”。如果孩子對課程不感興趣,那么硬塞給他的課程安排也不一定會產生好的效果。相反,孩子還可能產生逆反心理,可能越學習越反感。當然,如果孩子對課程感興趣, 孩子也會產生自豪感和滿足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家長們應避免依賴暑期突擊培養,對孩子的教育要滲透到日常的點點滴滴中。尤其對學前兒童來說,更要注重在玩中學習。家長應適當借助測評工具,觀察和發現孩子的興趣點和特長,培養他們主動學習、探索世界。
有網友在那張3萬總價的暑期賬單下留言:我們兒時暑假抓知了,撿知了殼去賣錢,河里抓魚抓蟹,下午竹園里躺會或玩會,再去池塘里游泳戲水,然后晚飯前去鋤蚯蚓,晚上要去放很多釣黃鱔的鉤子,去看了露天電影回來去收黃鱔,第二天拿到菜場去賣錢,豐富多彩啊。
童年的暑假,本應豐富多彩。影片中,馬皓文讓兒子聞花草的清香,用手觸摸他們,用心感受世界真實的模樣,在德培課題制課程中,老師們也帶領孩子在玩耍中學習,在體驗中學習。孩子在豐富多彩的課程中探索世界,他們不是被家長驅使去學習,而是被好奇心驅使。如此一來,才能培養孩子學習的主動性,為孩子建構起多彩的知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