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真正的國漫之光!5天票房破10億,《哪吒之魔童降世》以神話寓言為背景,講了一個“小人物”的故事,實現票房口碑雙豐收。而故事中哪吒的父母,則擺脫了父權社會中權威專制型父親、唯唯諾諾型母親的刻板印象,處處閃耀著“當代教育之光”。
《哪吒》能夠大爆,很關鍵的一點就是影片人物塑造的成功。
哪吒,一個喪萌喪萌的“熊孩子”,表面冷酷的無敵“破壞王”,卻也是一個脆弱、孤獨,需要家人陪伴的倒霉孩子。生活在百姓的成見里,但父母的關愛消解了他的魔童氣息。
哪吒爸,威風凜凜的陳塘關總兵,在外要保百姓不受哪吒傷害,在內要保哪吒不因百姓的成見受到傷害。他會放下臉面去求百姓參加吒兒的生日宴,也寧愿“以命換命”換得兒子的“生”。
哪吒媽,外柔內剛的職場女性,日常斬妖除魔,還要兼顧家庭。希望給孩子更多的陪伴,冒著生命危險陪踢毽子,只要孩兒開心,當媽的做什么都值得。
敖丙,溫潤如玉,擁有王子般的尊貴氣質,被寄予厚望的龍族之子。本性純良,但在師父申公豹和龍王父親的洗腦下,成功黑化。幸虧哪吒用友情感化了他,最終才沒有釀成禍事。
在說李靖夫婦這對“最佳父母”前,我們先來對比一下哪吒和敖丙這倆倒霉孩子。
哪吒和敖丙是命運共同體,也是陰陽的兩極。他們本就不同。一個帶著與生俱來的“惡”,一個帶著與生俱來的“善”。只不過因為家長的教育,二人分別走向另一個極端。
哪吒媽的想法是:所有妄圖傷害我兒的行為都不能得逞!工作再忙也要抽空陪我兒踢毽子!就算我兒時日無多,也要辭掉工作陪他去游山玩水!我只要我兒快樂地活著!
哪吒爸的想法是:我相信我兒是個好孩子,他一定能走上正道!惹禍太多?沒關系,千方百計給你請個師父教教你。被百姓誤會?沒關系,我去給你解釋,知道你是去斬妖除魔了,我相信你!
相反,敖丙卻從小背負著帶領龍族逃離海底的期望。萬千龍鱗加身,是鎧甲,也是牢籠。他是個聽話的乖孩子,好好練功,等待決定龍族命運的時刻。貴為龍王之子,卻連交個朋友的愿望都無法實現。
在現實中,很多父母像龍王一樣,對孩子寄予厚望。
他們會對孩子說:“你是我們全家的希望”,于是 買學區房,讓孩子讀名校,還剝奪了孩子所有的愛好和娛樂,剛上一年級就讓孩子學習各種資料到晚上十點。
但這樣做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孩子可能因此產生厭學情緒,一寫作業手就發抖,一考試就想上廁所!不想寫作業?那就動用家長的權威甚至暴力,逼迫孩子去完成。孩子可能因此變得乖順,失去判斷能力,就像敖丙一樣,及時明知父親讓他做的事是不對的,也不會忤逆。
相比之下,李靖夫婦的做法就寬松了很多。他們沒有對哪吒要求什么,只希望他能像普通人一樣快快樂樂地長大,成為一個正直和善良的人,想當英雄就去當,萬事有爸媽在背后撐著!
李靖對兒子說:“你是誰,只有你自己說了才算!”
因為有爸媽的“愛”罩著,被父母信任著,即使有不得不面對的天劫,哪吒也能生出“懟天懟地”的勇氣來。特別是最后哪吒發現,父親寧愿付出自己的生命也要保他周全,徹底喚醒了哪吒的自我意識,大聲喊出: 我命由我不由天!是父母的愛和信任, 給了哪吒安全感和自信,讓哪吒能夠打破千萬人的偏見,形成獨立的人格,堅持自己,成為最好的自己!
讓每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這也是學前教育服務品牌京華合木的使命。京華合木試圖用德培(DAP)發展適宜性實踐教育理念,向家長們解釋怎樣才能幫助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比如以更多的陪伴表達父母的愛意,比如通過測評工具等更多地了解孩子,比如運用多元智能理論發揮他們的特長,也比如在面對“熊孩子”時,先不要急著發脾氣。
很多家庭都有像哪吒這樣,脾氣暴躁、愛惹禍、讓爸媽頭疼的“熊孩子”。怎樣對待暴脾氣的孩子?孩子惹禍后應該怎么辦?這都是讓家長很操心的事。
很多家長在孩子發脾氣時,無計可施,只有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比孩子脾氣還大。但家長要注意的是,孩子愛發脾氣往往是有原因的。可能是家長經常在孩子面前吵架,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強,就會有樣學樣。也可能是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和陪伴,因而故意“搗亂”。
面對孩子的“暴脾氣”,家長應該多關心他們,像朋友一樣與他們溝通,了解他們想要什么,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
孩子愛惹禍,也可能是教養方式出了問題。如果父母總是居高臨下,要求孩子服從自己,很少考慮到孩子的期望和情感,孩子一犯錯就暴力相向,或者將自己的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孩子被迫接受了父母轉移的情緒,就會產生恐懼、憤怒的情緒,這些情緒長久積累,等到某個時間點,會突然爆發出來,或者出現自傷的情況,或者欺負更幼小的孩子。
德培(DAP)教育理念注重每個孩子的差異性,即使是“熊孩子”,也有自己擅長的事。只要積極引導,他們就會成為最好的自己。就像李靖說的那樣,“你是誰,只有你自己才說了算!”是父母的教育給予了孩子信心和勇氣。
“熊孩子”的父母與要向李靖夫婦學習,不要一味訓斥, 要理解孩子,信任孩子,給他們以包容——當然不是一味包容,而是要教會他們尊重他人、遵守規則,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和共情能力。
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讓“熊孩子”成為聽話的“小綿羊”,不要讓孩子變成自我意識覺醒前,對父親的話全部聽話照做、失去判斷能力的敖丙,要讓他們認識自我、堅持自我,引導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