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想不到,除了這些暴力語言還有一句溫柔的話,你一定對孩子說過,你以為自己已經(jīng)很溫柔了,但是卻對孩子造成了10000點傷害.
![1573607478135799.jpg 640.jpg]()
你要聽話,你是最聽話的孩子!
對,就是這句話,在你看來只是教育孩子或是善意提醒的話,在孩子心里卻是影響重大。
語言的力量真的很神奇,父母的一句話可以成為溫暖孩子一生的陽光,但是也會成為沒有煙火的武器......
還記得第一次送女兒上幼兒園的時候,我驕傲的和其他媽媽炫耀:我女兒很乖,一滴眼淚都沒掉。下午接她回家,她悄悄在我耳邊問我:“媽媽,所有的小朋友上幼兒園都要哭嗎?”聽到這話我突然心頭一緊,莫名的心酸。從女兒的神態(tài)中我感受到她也害怕陌生、分離、想家、想哭,可是就因為一句“要聽話”即便所有小朋友都在嚎啕大哭,她也硬是要忍住不哭。
原來女兒上幼兒園不哭并不是因為她有多么超強的適應能力,也不是因為她有多么的堅強獨立。而是因為我們在家從小就教她的一句“要聽話”讓她戒掉了情緒,忍住了悲傷,對于一個本該大聲哭泣和肆意撒嬌的孩子來說,她的內(nèi)心該有多掙扎。![1573607501729302.jpg 640 (1).jpg]()
那些“聽話”的孩子到底多痛苦?
當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待“聽話”,你也許會發(fā)現(xiàn),這其實會讓孩子壓制真實感受,強行懂事。這樣的做法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傷害,它并不能真正的化解痛苦,而是讓痛苦和情緒在心里堆積起來,為長大以后的各種問題埋下禍根。
要聽話和自身的情緒一直在孩子內(nèi)心深處上演著拉鋸戰(zhàn),釋放情緒的沖動和控制情緒的理性在不停的相互對抗,過渡壓抑情緒的孩子,要么因為情緒的堆積而出現(xiàn)各種不健康的癥狀,如憂郁,焦慮,暴力傾向等,要么因為無法忍受而爆發(fā),爆發(fā)時的行為看似無理取鬧,但實際上問題的根源,卻正是情緒在平時得不到足夠的表達而引起的。
幫孩子釋放被壓抑的情緒
當孩子主動表現(xiàn)出情緒釋放的需求時,父母往往會堵住情緒的出口,因為在父母看來讓孩子聽話是最有效、最低成本的解決方式,用一個指令就能讓孩子服從,聽話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最省心,在別人看不到的背后最痛苦。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通過健康的方法幫助孩子將過去積累的情緒釋放掉,當然我們無法把所有的情緒都擠干凈,但至少讓他們放下心里負擔,找回自我。
為了這一目的,我們需要提醒孩子:害怕或生氣都沒關系,你可以痛快的哭出來。接受孩子的情緒,給情緒一些時間讓眼淚流完,結(jié)果會使每個人都好過一些。
那些孩子需要的情緒游戲
很多時候我們通過談話和游戲結(jié)合的方式就可以消除焦慮,孩子們可以幻想某個角色能聽她訴說和她討論。
解憂娃娃(孩子平時喜歡的娃娃)就會經(jīng)常成為孩子的傾聽者,有時候解憂娃娃也會有煩惱,這時孩子就會出現(xiàn)幫它解決這些煩惱;很多孩子不需要引導就會把恐懼和焦慮向娃娃訴說,而另一些孩子需要一些提示:“我們假裝帶阿奇去看牙醫(yī)”(阿奇是他最喜歡的娃娃,也是他的解憂娃娃)
同娃娃說話是一種很好的過渡,孩子以往是用單純的游戲方式來面對恐懼,而這時正是在逐漸練習用語言表達情緒,情緒隨著語言的陳述逐漸被消化。![1573607520641173.jpg 640 (2).jpg]()
孩子經(jīng)常會因為受到限制而發(fā)脾氣,其實也是在釋放在其他地方積累的挫敗感,當情緒爆發(fā)時,我們來一個“不可以”的游戲。
貝貝在一次發(fā)脾氣中開始了游戲,她設置了很多不可以給我:不可以笑,不可以兩腳站立,不可以用手吃飯,不可以呼吸,搞得我滿臉米粒,但是我做不到不呼吸,所以我接受了來自她的懲罰。
輪到她執(zhí)行不可以時,當她破壞了規(guī)則,我就會氣得連路都看不清,因此抓她時總是摔倒。得意的她往往會捂著肚子笑個不停。
面對孩子的怒火,我們通過游戲幫她釋放,與孩子保持聯(lián)結(jié),讓孩子感受到大人也有做不到的事,接受挫敗感,感受到當她被憤怒吞噬時你可以給她安全感。游戲的過程為孩子治愈了傷痛,釋放了情緒,緩解了緊張。讓孩子知道他們可以安全的表達感受,爸爸媽媽是他們溫暖的港灣。
其實很多父母都很難意識到親子關系的本質(zhì),不是控制和綁架,而是溝通與合作。你總是認為自己處處為孩子好,要求孩子事事要聽自己的話,卻沒有看到,失去尊重的聽話只會將教育變成一場傷害孩子的殘酷游戲,而受傷的孩子,即便付出一生也很難修復內(nèi)心的痛苦。
讓孩子聽話的父母千千萬,鼓勵孩子做自己的父母確實鳳毛麟角。
比起教育孩子聽話,和孩子游戲才能讓孩子學會用健康的方法處理情緒,傾聽孩子的心聲,真正讀懂孩子才能建立更優(yōu)質(zhì)的親子關系,給孩子提供健康快樂的童年讓孩子一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