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給孩子建立規則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完成的。
然而,只要方法得當,建立規則也沒有那么難。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怎么給3-6歲的孩子立規矩。
3-6歲是立規矩的
黃金時期
3歲以后,孩子開始從家庭走向幼兒園,接觸到了更多的規則,開始了最初的社會化過程。
同時,孩子的安全感也幾基本上已經建立好,并慢慢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和不良行為。
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他們開始理解為什么有這樣或那樣的規則,應該怎樣處理矛盾才能不被懲罰。
接觸到陌生的人或者環境的時候,他們會觀察和嘗試各種行為,并通過了解行為的后果,來判定規則的邊界。
爸媽可能會覺得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太淘氣了,總是要在父母的眼皮底下,故意做一些壞事。
其實,更多的時候,他們只是想看看規則的邊界在哪里。
立規矩難在
家長的不統一和不堅定
孩子在嬰兒時期,他們用哭聲來呼喚大人。我一哭,你就出現。我一哭,你就要給我吃的。我一哭,你就要陪我玩。
當然,在嬰兒期我們要積極響應孩子,這能讓孩子健康地成長。
但是到了能交流的時候,孩子還用哭聲來控制你時。你的態度就決定了你的“地位”。
假如孩子一哭鬧,你就什么都順著他。主動權都在孩子那里。他能牽著你的鼻子走。那幾乎無法談管教了。
有效的管教,需要父母用堅定的態度來表達自己的立場,而不是被孩子控制。
比如下面這個場景,可能很多家長都遇到過:
一個5歲的小朋友,平時比較挑食。
一天家里來了客人,媽媽做了一桌豐盛的飯菜,有雞有魚有肉,青菜好幾個,還有排骨湯。看著就食欲大開。但是孩子一瞧就說沒胃口。
爸爸生氣地說:“沒胃口就把不要吃,一邊玩去。”
結果媽媽趕緊說:“不吃飯哪里行啊,會餓壞的,媽媽給你做。”
于是媽媽又去廚房單獨給他做了一道蝦仁炒蛋。還笑著跟客人說:“這孩子,只愛吃我給他做的這道菜。”
案例中的孩子已經5歲了,在過去的無數次“交手”中,他避開了爸爸的火力,找到了媽媽的軟肋,然后牢牢控制住媽媽。 要一下子改變肯定不行,估計要離開家吃不少苦才能改掉這挑食的問題。
假如在最初開始挑食時,他的媽媽能跟爸爸一起,堅定地拒絕孩子的挑食要求。也許有的菜吃不慣,但不至于養成這種滿桌子的菜都挑的毛病。
所以,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和情境下,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以及對同一種行為的反應應該是一致的,這樣才有助于強化適宜的行為,抑制不適宜的行為,寶寶才能逐漸將規則內化,形成自覺的、良好的社會性行為。
尤其是一些隔代教養的家庭,爸媽和爺爺奶奶的規則執行標準往往不一致,更容易造成孩子找不到規則的真正邊界,而成為“兩面派”。
堅定的同時 要溫柔
在堅持規則的過程中,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父母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失控,不要對孩子的行為反應過大,甚至是采取體罰等方式。
有些爸媽,經常一時心急,就噼里啪啦給寶寶一頓訓。訓過之后又覺得愧疚,再加倍補償寶寶,這樣的教養方法往往會讓孩子不知所措,甚至也會變得情緒反復起來。
這些方式都屬于負強化,最后只會讓孩子發現,破壞規矩可以引起媽媽的一系列反應。
別忘了,孩子在探索這個世界,父母也會是探索對象。
所以,制定規則的界限,父母需要既溫柔又堅定。
3-6歲社交規則要點
這個階段,孩子仍然處于自我意識的建構過程中。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孩子和同伴發生沖突的幾率會比較大。父母需要幫助寶寶建立最基本的社會化的秩序:
不能有粗野、粗俗的行為。 | |
2 | 別人的東西不要拿,自己的東西由自己支配。 |
3 | 從哪里拿的東西放回哪里。 |
4 | 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后來者必須等待。 |
5 | 不可以打擾別人。 |
6 | 做錯事要道歉,并且有權利要求他人道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