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二字,包含著“教”與“育”。
老師傳授知識,家長養育孩子。
孩子的教育,離不開老師和家長的共同配合!
很多家長以為把孩子送進學校,對于孩子的教育就可以全部仰仗老師了。其實不然,為什么同樣的老師、同樣的班級,孩子的表現卻不一樣呢?
我們經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然而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是合格的老師。若家長在教育上言行不一,父母的行為沒有做到與教育理念一致,那這種教育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壞的習慣會直接導致壞的家庭教育,父母在孩子面前展露這幾個壞習慣,會導致孩子很難成功。
1.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據調查,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對孩子的影響至深。一是會導致孩子的膽小自卑,害怕與別人相處,二是和家長一樣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暴躁易怒,與他人相處困難。
若家長希望孩子成為樂觀自信且開朗豁達的人,那就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發脾氣。家長脾氣平和,孩子內心才會充滿安全感,敢于向未來挑戰。
2. 不尊重長輩
尊敬長輩,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會因為生活中的瑣事與家人發生爭吵。孩子天生具有模仿能力,尤其當爭吵發生在孩子面前時,會對孩子造成影響。孩子可能也會效仿父母的做法,與自己的父母發生爭吵。若日后想要得到孩子的尊重,應從尊敬父母開始,為孩子起到表率作用。
3. 做事不積極
如果家長日常做事拖拉不積極,上班遲到、約會遲到,漸漸地這種行為也會在孩子的心中根深蒂固,從而產生錯覺的時間觀。
做事拖拉不積極的習慣很容易形成但不容易改正,所以父母應在孩子小時候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時間觀。
4. 愛講臟話
孩子本是一張白紙,孩子的大部分行為和語言都是靠模仿父母學到的。如果家長沒有給孩子做出好的示范或在生活中經常無意識地說些帶有臟話的口頭禪,那么孩子有一學一,長久以來很容易將這種沒禮貌的態度和話語繼承下來。
想要孩子好好說話,父母首先要在日常的交流中注意,做好孩子的榜樣。想要收獲一個優秀的孩子,父母就要戒掉壞習慣,成為優秀的父母。
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育,從來就不應該是一件孤軍奮戰的事。
在教育孩子上,老師和家長是合伙人,應攜手同行。
沒有完美的老師,也沒有完美的家長,只有家庭和學校完美配合才能教育出優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