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教育,是家長在孩子犯錯時最常見的教育手段。家長們正確的批評方式可以幫助孩子認識錯誤,改正自己的錯誤,但錯誤的批評方式卻會傷害孩子的感情,破壞和諧的親子關系。
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哪些底線千萬不能觸碰呢?
1. 批評方式不恰當
老人常說:“棍棒底下出孝子。”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打罵孩子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創傷,這不光是身體上的,還包括心理上。這會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暴力傾向、嚴重的甚至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仇恨心理。
有的家長認為,批評不得,那我不理總可以了吧。其實不然,用冷暴力的方式批評孩子,似乎會讓孩子短時間內感受到低氣壓而聽話。可是這樣的行為真的會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嗎?
法國精神分析學家瑪麗?弗朗斯?伊里戈揚在《冷暴力》中說:“冷暴力其實就是一種精神虐待,不起眼的精神虐待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
2. 對人不對事
您在批評孩子時有沒有遇到過以下場景?
孩子摔倒時:
錯誤做法:路你都走不好,你怎么這么笨。
正確做法:以后走路的時候認真看路是不是就不會摔倒了?
孩子撒謊時:
錯誤做法:你這個撒謊精。
正確做法:撒謊是不好的行為哦,這是逃避責任的表現。
批評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知道他哪里做錯了,如何改正,避免以后犯同樣的錯誤,而不是單純地讓父母發泄自己的負面情緒。父母都希望孩子們能成為優秀的人,批評時就事論事,只評價孩子做得不對的事,讓孩子清楚自己做錯的地方,而不是發泄自己生氣的情緒,對孩子進行人身攻擊,給孩子亂貼標簽。
3. 不注意場合
我們做父母的有沒有不考慮孩子感受,不分場合的批評孩子呢?有沒有父母在聽說孩子在幼兒園犯了一點小錯誤,就在老師同學面前說教孩子呢?
每個孩子從“自我意識”形成開始,便會有自尊心,希望得到理解與尊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尊嚴是人類心靈里最敏捷的角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的潛在力量。”
不在外人面前批評孩子,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維護好孩子的面子也是父母的責任。
如何正確的批評?
觀察、感受、需求和請求是有效的溝通方式。
按照這個方法,批評孩子可以借鑒這四個步驟:
1. 指出孩子的錯誤行為,告訴孩子這種錯誤行為的后果。
2. 表達父母的感受,如這樣做爸爸媽媽會很生氣的。
3. 就事論事,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愛他的,只是不希望他們做不對的行為。
4. 表達父母對孩子的期待,給孩子良好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