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上海靜安區(qū)一名3歲女孩獨自跑到路邊,席地而坐寫作業(yè),引起路人圍觀。民警到達后將小女孩接回派出所,并找到了孩子的家人。
女孩媽媽表示,自己當天臨時出門,女兒獨自留在家中,弄壞了平板電腦,可能怕“吃批評”,就帶著幼兒園的作業(yè)本“離家出走”了。
看到這則新聞,安全君在感嘆小女孩可愛的同時,卻想到了另外一個問題:孩子做錯事后第一反應不是告訴父母,而是選擇“離家出走”逃避懲罰。
其實,在生活中,有相當多的孩子做錯事后的第一反應都是逃避,他們可以跟無數(shù)人坦白,可就是不敢跟自己的父母說真話,怕他們生氣。
成績考差了不敢說,受了委屈不敢說,甚至外面受了傷也不敢讓父母知道......
孩子不敢對我們說真話,這是為人父母無奈又悲哀的一件事。
為什么孩子不敢和你說真話?
在知乎上,有個提問叫:為什么不愿意和父母說心里話?
其中最高贊的回答是:認為自己永遠正確的人,誰會有和他溝通的意愿?
當和朋友一起去玩的時候:
“媽,我今天和朋友出去玩了~”
“什么朋友?男的女的?成績好不好?少和成績差的同學玩!”
想和父母分享上課時的趣事時:
“爸,我們英語老師今天上課時發(fā)生一件超搞笑的事情,我給你講······”
“上課就上課,不要嘻嘻哈哈的!你看看你英語這次考的,一次比一次差!”
當你想告訴父母你現(xiàn)在內(nèi)心的煩惱時:
“媽,我同桌以前成績不如我,但是這次考得比我好,我怕以后追不上他了。”
“我辛辛苦苦賺錢讓你上學,你不好好學習,現(xiàn)在知道追不上人家了吧!”
在孩子需要傾訴或者幫助時,父母卻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狀況,用自己的主觀想法代替實際,他們默認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有時甚至以語言暴力或者身體暴力來回應孩子。
時間久了,孩子內(nèi)心會產(chǎn)生一種感覺:
當我出問題了,我的爸爸媽媽是不會接納我的,不但無法提供幫助,反而還會遭到父母的訓斥。
在這樣不恰當?shù)募彝ソ逃绞较拢⒆訉Ω改傅男湃魏鸵蕾囍饾u流失。他們不敢說真話,是因為恐懼。
畢竟說出來的代價太大了,會被罵、不被愛、不被理解。
慢慢的,他們干脆就不說了。
孩子害怕批評,可能會釀成慘劇
2019年3月份,江蘇句容一個9歲的小男孩,留下一封遺書后,從17樓跳下輕生,原因是他撞碎了學校的玻璃,害怕受到懲罰……
孩子的遺書只是短短的一句話,里面夾雜著拼音和錯別字,卻字字扎心。
奶奶,我前天把學校的玻璃撞碎了,我知道要懲罰,所以我跳樓了!
在我們很多成年人的眼里,童年是最無憂無慮、最天真無邪的時光。
但現(xiàn)實卻并非如此,孩子的童年也充滿著挫折。
打破學校玻璃、考試成績不理想、父母給的零花錢弄丟了、作業(yè)沒有寫完挨批了、出丑被同伴們嘲笑了......每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在孩子眼里都可能是一場無法挽回的災難。
這個小男孩連死都不怕,卻害怕大人知道真相,批評自己,太讓人心疼了。
由此可以猜測出,小男孩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一旦犯錯,就會受到很嚴厲的懲罰,從而導致他無法正確面對錯誤,只想逃避。
那父母應該如何做呢?
學會傾聽
童年時缺乏父母傾聽的孩子,內(nèi)心情感得不到釋放,他們經(jīng)常感受到不被尊重的感覺,就很難體會到被愛的感覺。
每個孩子,不管年齡大小,都渴望父母對他們點點滴滴的關(guān)注。
作為父母,最好的修養(yǎng)就是聽孩子把話說完、傾聽他們的心聲、呵護他們的感受。
幫助孩子正確認識錯誤
有些家長對孩子很兇,當孩子碰到事情的時候,先是訓斥甚至打罵,然后才去替孩子處理問題。
孩子面對這樣的父母,就會戰(zhàn)戰(zhàn)兢兢。而孩子又缺乏足夠的判斷力,不知道某件事的發(fā)生會不會給他帶來一頓訓斥和打罵。
在這種心理恐懼下,孩子們只好選擇遇見任何事都不跟家長說。
所以,當家長批評孩子時,一定要注意一點,就是無論怎么教訓他,都不能破壞“你和他是一邊的”這個底線。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犯錯并不可怕,只要跟父母說清楚,就會得到諒解和幫助。”
有了這種正向的信號,孩子自然就不會選擇逃避。
在教育孩子上,大家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讓我們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