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孩子之后,你比較怕帶著孩子去做什么事情?先聽聽這幾位媽媽的聲音吧。
“每次帶娃到超市就超級頭疼,看見啥就要買啥。”
“家里的孩子是購物狂,我現在都不敢去超市了,生活用品基本上都是網購,說起來真是一把心酸淚呀。”
“只要娃一跟著我去超市,我就心驚膽戰的,不敢去玩具區。每次哭鬧著想買東西,大庭廣眾下只能妥協。”
看來,遇到“購物狂娃”,是父母非常頭疼的事情了。
比起妥協、逃避的爸媽,我更喜歡善于引導的父母。
有一位媽媽,女兒已經4歲了,孩子雖然年齡不大,但卻有很強的“購物欲”。半年來采購的玩具,兩個收納箱都放不下了。看著家里被充斥著的各種玩具,媽媽覺得,是時候給孩子改掉這個壞習慣了。
有一天,媽媽帶著孩子來到超市采購,這次孩子看上了一個芭比娃娃,其實家里已經有十幾個娃娃了。這位媽媽沒有生氣,而是冷靜的拿出手機,給芭比娃娃拍了張照片,告訴孩子:“寶貝,我們做個約定吧,如果三天后你還是很想要這個芭比娃娃,并且愿意拿自己喜歡的東西來和我交換,那媽媽就給你買,可以嗎?”
第三天,媽媽掏出手機,找到芭比娃娃的照片給孩子看,并且問“寶貝,你還想要這個芭比娃娃嗎?”沒想到女兒淡淡的說:“媽媽,我不想要這個了,我要一個粉色的腳踏車·····”每次都用這個方法,這位媽媽為自己節省了不少錢呢。
這位媽媽的做法看起來簡單,但卻大有智慧。這么做究竟有什么好處呢?
1、了解孩子真正的喜好
孩子的喜歡往往是三分鐘熱度,通過3天的冷靜期,可以讓孩子的喜歡熱度冷卻下來,能更加平靜的看清自己喜歡的東西是什么。如果3天之后還想要,就說明是真的感興趣,真的喜歡了。
2、培養孩子的耐心
在這3天的等待中,孩子學會忍耐自己的欲望,等待購買玩具那天的到來。如此一來,孩子會越來越有耐心。
3、孩子更加珍惜得到的物品
越容易得到的越不珍惜,反而,來之不易的東西,會讓人倍感珍惜。孩子也是這樣。倘若孩子哭一哭就能得到想要的玩具,時間久了,他們就會形成“只要哭,我什么都能得到”的觀念。如果是"以物換物"、經過等待得來的物品,孩子有了付出,會更加珍惜。
面對“購物狂娃”,父母還可以參考下面的德培小妙招哦。
1、帶著“任務”進超市
帶著孩子去超市,往往父母是主角,他們決定了要買什么,不買什么。孩子的參與感不多,就會將更多精力放在自己喜歡的東西上。
父母可以嘗試著把購買的“任務”交給孩子。列出來一個清單交給孩子,讓他按照清單采購。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明白:購物是有規劃進行的,而不能隨心所欲,而且,可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化解一些購買欲望。
2、“有規則地”進超市
如果想讓孩子感受到更多趣味性與靈活性,可以給購物設定一些規則。比如,“去超市你只能買一件自己喜歡的東西,并且價格不能超過10元,如果這次不買的話,下次就可以買不超過20元的東西。”慢慢的,孩子便懂得“以后買,會更好”,養成延期消費的好習慣。
3、錢是“有限的”
孩子之所以看到什么就想買什么,是因為他們對錢沒有正確的認識,只知道花錢就能買,卻不知道錢是有限的。孩子要想買玩具,可以買,但要用自己的零花錢買。
苦口婆心的告訴孩子“錢花完了就沒有了,要有計劃的消費。”幾歲的娃娃根本不懂你的意思。德培DAP理念指出,孩子需要主動的、能參與其中的、有意義的、體驗式的學習。
父母可以每周給孩子10塊錢零花錢,至于怎么花,可以讓孩子自由支配。如果因為沖動把錢花光了,等到再看到喜歡的東西時,就買不了了。這個時候孩子才會懂得:原來錢是有限的。
4、“存儲”的好處
有些孩子抵抗誘惑的能力差,零花錢一到手就想著怎么花,或者一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想買。雖然購買會有些節制,但又會形成“無規則沖動消費”的壞習慣。
德培DAP注重孩子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更重視知識的深入探究。當孩子把不同經驗中所獲得的知識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思考會越來越成熟。
孩子知道了“錢是有限的”之后,父母還可以鼓勵孩子把零花錢存在自己這里,每個月給孩子算利息。比如,孩子每周的零花錢是10塊錢,存一個月的利息是兩塊錢。
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的錢越存越多,孩子賺到的錢也就越多。慢慢的,孩子會開始有了“理財”的思想,對于購買的思考也會更加深刻合理。
上面的四個小妙招,都以德培DAP理念為依托。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在了解了孩子的需求、具體問題之后,經過有目的的引導,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逐漸養成理性消費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