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到,萬物新。
在這萬物開始復蘇的節氣,
在即將迎來繁花似錦的當下,
在這已經看到曙光的關鍵時期,
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做這些事情,
共同期待春天里的驚喜。
驚蟄·含義
驚蟄,古稱“啟蟄”,
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
標志著仲春時節的開始,
時間在每年的3月5日和6日之間,
太陽到達黃經345°之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二月節······萬物出乎震,
震為雷,故曰驚蟄,
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這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
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
稱為“蟄”,
而“驚蟄”即:
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
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
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
驚蟄·三侯
一侯桃始華。
桃花的花芽在嚴冬時蟄伏,
于驚蟄之際開始開花。
詩經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描寫,
很形象的描繪了此時的景象。
二侯倉庚鳴。
倉庚鳥就是黃鸝,
黃鸝最早感春陽之氣,
嚶其鳴,求其友。
詩經有曰:
“春日載陽,有鳴倉庚。”
三侯鷹化為鳩。
鳩,即今之布谷。
仲春之時,林木茂盛,
口啄尚柔,不能捕鳥,
瞪目忍饑如癡而化,
故名曰鸤鳩。
古人認為,
驚蟄時分因為鷹的捕食能力弱,
變成了布谷鳥。
驚蟄·習俗
【吃梨】
民諺說“驚蟄吃了梨,一年有精神”。
因梨和“離”諧音,
寓意跟害蟲分離,
也寓意在氣候干燥的春季,
讓疾病離身體遠一點。
所以民間還有驚蟄吃梨的習俗。
【炒豆子】
驚蟄這天,
一些地方有吃炒豆的習俗,
又稱“吃蟲子”。
把浸泡過的黃豆放在鍋中爆炒,
炒熟后,全家人圍坐一起吃,
邊吃邊喊:“吃炒蟲了,吃炒蟲了!”
一家人比賽,
看看誰吃得快,嚼得響,
就祝賀他消滅害蟲立了功。
古人討厭蟲子帶來癌疫,破壞莊稼,
因此才有這個“吃蟲子”的習俗。
【祭白虎】
傳說在驚蟄這一天,百獸出動,
白虎作為百獸之王自然也要出來覓食。
人們為了讓白虎在驚蟄時不再出來傷人,
就在這一天用紙繪制的白老虎來祭祀。
驚蟄·詩詞
《春晴泛舟》
宋·陸游
兒童莫笑是陳人,湖海春回發興新。
雷動風行驚蟄戶,天開地辟轉鴻鈞。
鱗鱗江色漲石黛,嫋嫋柳絲搖麴塵。
欲上蘭亭卻回棹,笑談終覺愧清真。
《觀田家》
唐 ·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廩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驚蟄·手作
【紙折老虎】
【紙折大象】
“春雷響,萬物長”,
春雷驚醒的不僅是昆蟲鳥獸,
更是一年的希望。
鳥獸筑新巢,蟲卵始孵化,
樹木生新芽,百花漸次開,
趕緊帶著孩子一起感受春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