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父母的焦慮,究竟有多強烈?
不只是學區房、興趣班,甚至連日常的語言、行為,性格,都會被拿來與其他孩子對比一番。
對于父母來說,孩子不只是孩子,更是一張“標簽”,代表著自己的努力與成就。
似乎只有孩子優秀,自己才是一個合格的父母。
這個世界上,真正名垂千古的沒幾個,反倒是普通人千千萬。
讓孩子成為一個不普通的人,仿佛成了不少父母的必修課程。
“我的孩子會成為一個普通人”,是當代父母的普遍焦慮,這在無形中成為了孩子的負擔和壓力,影響親子關系的同時,也正在傷害一代人。
網絡上充斥著的各種教育焦慮感,讓我們看到了當代孩子的心理脆弱、叛逆頑固、嬌蠻任性,也感受到了父母強烈的無助、無奈。
我們的孩子究竟怎么了?父母到底該怎么教育孩子?
比起那些讓人眼花繚亂、無從下手的教育理念與方法,更重要的是先改變自己的心態——教育是一場馬拉松,面對未來與選擇,父母們,別慌!
教育孩子為什么這么難?
自打孩子還是一顆胎芽開始,來自父母的焦慮感就已萌生。
飲食、胎教,乃至作息調整、育兒書籍等,都無不透露出“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的決心與完美主義。
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完美教養方式”,其實并不完美,常把孩子壓得喘不過氣。
中國家庭多以孩子為中心,父母忙碌一生,到頭來,都是為了孩子。
我的孩子要成績優秀、性格開朗、落落大方,還要興趣突出,多才多藝。
很多人說,這樣的孩子,需要用錢“砸”出來,用大量時間滋養。如果盲目追求高成本教育,很可能會壓垮一個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
有多少父母,因為不能給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而認為自己無能;
教育孩子時,吼完之后又陷入深深的自責,認為自己是不合格的父母······
這種焦慮,讓父母陷入無限制的疲憊與自我否定中。
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一條短視頻,一個媽媽在輔導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因為孩子怎么都GET不到知識點,而崩潰大哭。
有人調侃這位媽媽的可愛,而我卻感受到了,這位母親在教育孩子時的焦慮與崩潰,而她正是千千萬萬中國父母的縮影。
別慌!孩子比你想象的優秀
父母的焦慮感,無一不是來自與其他孩子的對比,而這種與“別人家孩子”的對比,也會在孩子心里埋下陰影。
如果說,童年你最討厭的是誰?想必很多父母也會給出一個答案:別人家的孩子!
你經歷過的“黑暗”,難道讓孩子也要經歷一遍嗎?
教育孩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并非在一次次比較中才能成長。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又怎么會有相同的孩子呢?一次次的比較,無非是在把孩子往同一個方向和目標培養。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天使,他們也許不完美,但正是這些不完美,才成就了每個孩子的唯一性。
也許他成績一般,但很自信,可以面對越來越不確定的將來,發現越來越確定的自己;
也許他性格內向,但很有愛,可以理解生活不易,卻也從不缺少美好;
也許他調皮搗蛋,但很勇敢,可以懂得擔當,迎接未來的挫折與挑戰。
親愛的父母,我想請你靜下來,慢下來,仔細的看一看孩子身上那些你常常忽略的閃光點。
也許現在并沒有給你值得驕傲的表現,但至少,他們在努力成長為更完整的自己,而不是作為爸媽的附屬品,一點點“套公式”成長。
人生不是一直能贏,成長意味著輸了也不慌
時代在發展,我們的生養觀念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由“多養”到“精養”的轉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無限放大了父母的焦慮感。
如果說,我們在生育孩子上的考慮有10分,那在教養孩子方面,常常會用100分的力量,把自己逼成“瘋子”,變成兒時最討厭的那種父母。
孩子的未來并非完全掌握在父母手上,也并非由教養細節來決定成敗。
這一生還很長,幾乎每走一步,都會面臨“比較”與PK。
父母不必太過較真,放過自己,也就是放過孩子。
允許孩子輸,才是真實的育兒。
一地雞毛但又時常伴有驚喜的教養,才是常態。
不慌,是大智父母的教育姿態。
如果說,婚姻是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里面的人想出來。
那么育兒就是圍城中的圍城。
圍墻里的孩子糾結、窒息,圍墻外的父母渴望、期盼。
請父母們慢慢放下焦慮感,別因追求完美,而讓孩子忘記看一看人生旅程中的沿途風景。
不慌不忙的長大,是每個孩子都應享受的狀態。
成長為最好的自己,是每個孩子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