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學前教育“小學化”以及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是中國的教育之痛,也是中國的教育之病。病根在于不了解兒童教育的現代立場和現代觀念,在于違背兒童教育的現代立場和現代觀念而不自知。
德培(DAP)教育去小學化,兒童應該做他適合的
傳統教育是教材本位的,想方設法通過教材將大量信息灌輸給兒童,因而兒童顯得知識廣博。但它犧牲的是,兒童在其表現天性的生活中才能真正實現的成長。反對傳統的教材中心,德培(DAP)教育強調教育適應兒童成長的自然節奏和速度,充分尊重兒童的天性、本能、興趣和發展需要,兒童的適宜性發展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先秦時代,中國即有很現代的“德培(DAP)”思想
在中國社會、中國文化的主流背后,暗藏著一些具有“現代”氣息的教育觀念。且不說孔子的因材施教,在先秦時期《學記》中有“禁于未發”的觀點。意思是說兒童的發展尚未到位時,相應的教育是不能登場的。這是相當“德培(DAP)”的教育觀念,是一種主張適宜性發展的教育思想,教育充分尊重兒童發展階段個性并以兒童的發展為教育前提的觀念。
民間教育也很“DAP”:尊重兒童的自然發展
而在民間也有很“DAP”的教育觀念。目不識丁的老太太談論孫輩什么年齡入學時說:讓他“老傍老傍(江蘇豐縣方言,就是再等等,讓其自在地生長一段時間,直到充分成熟,多用于修辭瓜果、莊稼的成長),晚個年把再上學吧。” 這些老人的觀點很了不起,她們的教育觀點可能并不自覺和系統,但卻暗合了“適宜性發展”思想。
這種立場是尊崇兒童的天性,遵循兒童發展的自然規律,尊重兒童的生活和世界;這種觀念是教育即自然發展,是德培(DAP)倡導的適宜性教育。
兒童天性資源很寶貴,教育是生產力
兒童本位的迷人魅力在于,它最大限度地尊重兒童的天性并幫助其充分表達,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天之予人者”即人與生俱來的最為珍貴的天性資源,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個體的創新精神。所以,一旦兒童教育的現代立場和現代觀念成為某個國家的教育理論核心和教育制度基礎,這個國家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并因而擁有國內各民族每個個體的最珍貴的天賦資源,每個個體就能相應得到比較充分的發展,從而輸出更多創造型的現代人才。
在西方,隨著兒童教育的現代立場和現代觀念的生成和成熟,反過來對西方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反哺,為西方社會提供了大量現代人才。從這一角度來看,說教育就是生產力,毫不夸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