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加餐時間,教師叮囑幼兒請勿把牛奶灑在桌子上,小朋友西西說:“牛奶灑在桌子上,可就芭比Q了”。
幼兒園離園時間,幼兒排隊出園,此時一位家長的手機鈴聲響起“愛你孤身走萬巷……”,幼兒們立馬呼應上,緊跟著唱起“愛你不跪的模樣……”,有人甚至開玩笑說《孤勇者》是兒歌了。
幼兒緊跟時代的潮流,一手掌握流行文化和流行詞,而這些信息的來源除了養護人員的日常用語就是電子產品了。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電子產品對幼兒的影響。
現在的幼兒接觸手機、ipad的時間過早且過多,作為父母絕對是有責任和義務控制幼兒接觸這些現代多媒體電子設備。一來,對于他們的視覺能力發展絕對是不利的;二來,有很多研究發現,過早的接觸這些電子設備對于幼兒的注意力絕對沒有任何好處。
電子產品對幼兒身體的傷害
首先,許多液晶屏幕產品都有異常高能藍光。藍光是顯示器中對人眼傷害最大的光線。
其次,電子產品上的影像時頻繁閃爍變化的,孩子為了看清屏幕上的內容,睫狀肌必須跟著影像的變化而頻繁運動,久而久之睫狀肌就會疲勞,甚至出現睫狀肌痙攣,不僅影響視力,還會影響眼部聚焦功能,逐漸發展成弱勢、近視及斗雞眼。再加上,兒童的自我視覺調節能力相對較差,眼部神經、肌肉發育在幼兒期還不健全,電子產品對幼兒早期眼睛的影響,比成人更為嚴重。
此外,由于低年齡階段兒童的脊椎和骨骼尚未發育完善,一旦長時間的使用、每天觀看、使用這些電子設備半小時以上,都會引發各種頸部不適,甚至脊椎變形、駝背等。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發現,每天使用電子產品超過7小時的兒童,大腦結構會發生變化,大腦皮層出現過早變薄的跡象,智商、記憶力、感知力均有下降的危險。 此外,他們還發現每天使用電子設備超過2小時的兒童,語言能力相對同年齡兒童較差。
電子產品對幼兒心理的傷害
越來越多的孩子對電子產品的重度依賴,不僅對他們的身高、體重、視力、智力等身體素質方面產生巨大的影響,同時也不利于孩子健康開朗性格的形成和培養。這種出現在當代兒童成長過程中的社會現象,被稱之為“自然缺失癥”,是由美國自然教育家、作家理查德·洛夫(Richard Louv)在《叢林中的最后一個孩子》中提出來的一種現象。
雖然“它不是一種疾病,只是反映了城市兒童與大自然割裂的狀況。這種狀況容易在兒童發育過程中,產生很多負面影響,比如說肥胖、注意力紊亂、孤獨、抑郁、憤怒等一系列癥狀。” 但對于孩子今后的成長已經成為一顆定時炸彈,隨時會影響到孩子今后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網絡平臺不設限的內容,泛娛樂化的信息都會影響幼兒的認知能力甚至做出出格的事情,更會讓幼兒“上癮”,不斷的刷電子產品,刺激幼兒大腦分泌“內啡肽”讓幼兒感受興奮,不僅浪費時間耗費精力,還讓幼兒對其他活動失去了興趣,從而導致幼兒做其他事情的時候注意力低,容易分心。
電子產品依靠高頻次的輸出不斷吸引幼兒的注意,一旦生活中沒有高頻的刺激,幼兒便會感到煩躁沒有了耐心,自然也不能培養幼兒專心做一件事情的能力與習慣。
流行文化、網絡用語、熱點新聞不應該成為幼兒成長路上的“營養”,幼兒應該有積極向上、符合其身心發展規律的文化內容。市場急需推廣優秀的兒歌作品、繪本作品、藝術作品……,讓世界每個地區的幼兒都能平等自由的享有屬于兒童的“童言童語”。
家長應以身作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很多孩子迷戀電子產品的真正原因,是因為父母。幼兒期,兒童愛模仿,父母的任何行為在他們眼里都是可以模仿學習的。幼兒熟練操作電子產品,家長不要再認為是自己家孩子聰明,殊不知這一下的沾沾自喜將會過多的縱容幼兒使用電子產品。
有些父母平時工作繁忙,他們覺得電子產品可以替代他們,讓孩子在家安靜的活動、探索。
有些父母覺得電子產品就好似“哄娃神器”,孩子一發脾氣,他們就拿這些電子產品作為交換條件,久而久之,孩子逐漸地掌握了如何獲取這些電子產品的策略。
家長們還要怎么做?
每一位父母在孩子面前,都要樹立起好的榜樣。所以請你們放下手機,每天多花一點時間與孩子一起搭樂高,玩拼圖,一起做個蛋糕,亦或是講講故事,玩玩過家家,其實生活很簡單、很平凡,但有效地陪伴對于每一個孩子來說卻意義非凡。
1)低齡幼兒堅決抵制電子產品。
2)學前幼兒規定每天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盡量減少線上學習的頻次。
3)任何的電子產品都要設置青少年模式,幼兒在家長陪同之下使用電子產品。
4)合理規劃幼兒一日活動時間,動靜結合,增加戶外活動時間,增強身體素質。
現實中,還會存在這樣一些別人家的家長。他們沒有在家里安裝網絡也沒有電視,替代的是一面書架,還有寬闊可供幼兒玩耍的空間。他們會使用恰當適宜的語言與幼兒溝通,他們會切實的保護幼兒的純真。他們會把幼兒當做是孩子,給予幼兒尊重,保持與幼兒之間的“距離”,不越界有原則。
相信,某一天,“別人家的家長”就是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