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對待家里的“熊孩子”手足無措、恩施并用,到頭來還是一聲嘆息。還有家長習慣使用暴力解決問題,殊不知家長無意的這些行為都在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那么,后疫情時代,躺平不卷娃、盲目跟風帶娃,不如學點心理學小知識,與娃相處游刃有余。
一 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
他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地分成兩組:A組和B組,并且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員說他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幾個月后,教授對這兩組的老鼠進行穿越迷宮的測試,發現A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組的老鼠聰明,它們能夠先走出迷宮并找到食物。
于是羅森塔爾教授得到了啟發,他想這種效應能不能也發生在人的身上呢?他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里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跡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正是“暗示”這一神奇的魔力在發揮作用。
分析:所以家長不要再毫無策略的給孩子們吹“彩虹屁”了,先發現孩子的優勢,然后有計劃有步驟的暗示孩子在某個領域優于別人,讓孩子驅動內在的潛能朝著我們預設的方向發展吧!比如,小編的爸爸在我小時候經常跟朋友同事夸獎自己家孩子在寫作文多好,于是乎,小編就拿下了市里作文比賽的名次。
二 南風效應
南風”效應也稱“溫暖”效應,源于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御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分析:當然這個寓言故事,還有一個內容就是南風和北風比誰可以讓大家快速穿上大衣。南風和北風都有自己的優勢,那么對于孩子而言,每個孩子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優勢。
另外心理學家將這種溫暖的力量稱為“南風效應”,即溫暖的力量是無比強大的。在人際交往中,那些溫和的人與行為,往往比冷漠、強硬的人與行為更容易得到尊重和服從。
“南風效應”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力量,實際上還是因為“溫暖”順應了人們的內在需求,促使人們的行為自覺發生變化,而非強制的。就像泰戈爾說過的一句話:“神的巨大權威在柔和的微風里,而不是狂風暴雨之中。”
該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是:人際關系中,不管你與誰打交道,都要盡量好言好語,以情動人,溫和地勸說,或者適當地保持沉默,這比冷言冷語、刀劍相對要有效得多。所以,家長朋友們以溫暖有愛的語言感化我們的孩子吧,俗話說“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溫暖的語言,如贊美、尊敬、鼓勵等,這些本身就具有積極色彩的話語在人的心理上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強大力量!因此,試著用“南風”去感化孩子,而不要總用“北風”去刺激孩子。
三 貼標簽效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由于兵力不足,而戰爭又的確需要一批軍人。于是,美國就決定組織關在監獄里的犯人上前線戰斗。為此,美國特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對犯人進行戰前的訓練和動員,并隨他們一起到前線作戰。
訓練期間心理學專家們對他們并不過多地進行說教,而特別強調犯人們每周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家統一擬定,敘述的是犯人在獄中的表現是如何變好、如何改過自新等。專家們要求犯人們認真抄寫后寄給自己最親愛的人。三個月后,犯人們開赴前線,專家們要犯人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是如何地服從指揮、如何地勇敢等。結果,這批犯人在戰場上的表現比起正規軍來毫不遜色,他們在戰斗中正如他們信中所說的那樣服從指揮、那樣勇敢拼搏。后來,心理學家就把這一現象稱為“貼標簽效應”,心理學上也叫暗示效應。
分析:人們為什么那么愛貼標簽?
因為我們的大腦愛偷懶,怎么樣簡單省力,怎么樣來。標簽會根據暗示效應,內化為我們的自我認知,當我們被貼上“我是最棒的”標簽,我們的積極性會提高,潛力會被激發出來,我們就會越來越符合標簽的設定。
而如果被貼上的是“我不行”的標簽,那我們會不斷自我暗示,去證明我真的不行。被貼標簽時間長了,角色就進行了內化,人們的所作所為就為了來維持這個角色設定。
所以說,家長您要給孩子什么樣的標簽呢?
所以要多用類似的積極正面的暗示語,每天起床后對著鏡子和孩子一起說幾遍“我很好,今天我要度過開心的一天”;在自己遇到困難后,在心中對自己默念幾遍“我很好,我可以做到的”。然后采取積極的行動,勇敢直面問題,直到取得成功,將積極的標簽效應發揮到最大。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一句稱贊的話,可以讓我活兩個月。”
總結:用心的接納自己也接納我們的孩子吧,給予自己和孩子積極正向溫暖的詞語,一起擁抱不確定而又美好的未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