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一生下來,面對這個陌生而又復雜的世界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疑問,比如“為什么會有白天黑夜?”“為什么天空是藍的而草又是綠的?”。面對這些求知欲旺盛的“小科學家”,很多家長或是老師由于自己的專業知識有限,有時難以給孩子一個專業性的答案,甚至會敷衍地說“天本來就是藍的”。但是很顯然,這種回答無法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所以孩子會繼續地不斷提問,打破砂鍋問到底。最后很多家長會不耐煩地選擇無視孩子的問題,甚至會責備孩子問題過多,太過于“煩人”。
早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著名教育學家Piaget就提出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Children are active learners)的理論,而且經過多年研究,這個理論至今都是美國幼教界的核心準則之一。所以兒童天生就具有渴望學習、渴望知識的主動性,雖然這種主動求知的欲望由于兒童的能力限制,會通過很多具有“危險性”的方式表現出來,如敲打玩具來觀察玩具的構造、爬到窗臺上觀察外面的世界,但是家長不應該打壓兒童這種天生的求知欲,而應是用科學的方式引導兒童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索。
那么什么是科學引導兒童自主學習的方法?
對于學齡前的兒童,他們的認知能力有很多的局限性,他們的認知還比較膚淺地停留在感官認知上,比如形狀偏見(shape bias)。兩個看起來形狀、外表非常相似的物體,對于學齡前幼兒在一開始是難以區分的,比如浣熊和臭鼬這兩種動物,幼兒會認為他們是同一種動物。在這個時候,如果老師還是只拿著浣熊和臭鼬看起來很相似的圖片一味地告訴孩子這個是浣熊這個是臭鼬,孩子是依舊無法真正區分這兩種動物的,甚至由于這種強迫式地扭正孩子的認知觀,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叛逆等不良情緒,甚至會阻礙孩子正確地構建大腦認知系統。
因此德培(DAP)教育認為,單純地給孩子灌輸知識并非最佳的教學方式,引導孩子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自主學習、探索,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德培(DAP)教育要求老師授課時,打破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用實際體驗、切身經歷的體驗式教學方法來鼓勵兒童自己經歷、自主學習、自發研究。
比如上面的例子,德培(DAP)老師就會將小朋友帶到動物園,讓他們切實地觀察浣熊和臭鼬這兩種動物,或是通過視頻、圖文等一系列資料,讓他們自己觀察總結臭鼬和浣熊的區別,并進行討論會,讓孩子們可以自由交換自己的發現和認識。
研究表明,人類對于自己經歷過的事情的記憶力遠遠高于他人告知數倍以上。尤其對于正處于飛速構建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兒童,一味地強行改變兒童的認知世界是不利于他們構建世界觀這個過程,只有鼓勵他們用正確地方法去自己發現世界,才不會讓他們產生抵觸、反感等情緒,幫助他們順利完善認知體系的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