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早期教育是現在家長特別感興趣的話題,并且大部分家長都認為早期教育就是為了讓孩子出類拔萃。由于這種“功利”的想法,使得早期教育出現了許多誤區。
誤區一,把寶寶當病號照顧。
由于現代家庭孩子很少,所以從一出生就是全家的“重點保護對象”。相關調查發現,80%以上的家庭認為嬰兒是脆弱的小生命,要像對待病號般無微不至照顧。事實上,嬰兒并不是“病號”,相反,當他們是胎兒時就擁有抵抗力和潛在能力。
嬰兒對環境的要求不是單一的,除了照顧外,還需要交流和運動,甚至是某種程度的“冒險”,以此來發覺身體內的“成長能量”和能力。如果家長把寶寶當做病號照顧,他們身體內的能力會漸漸喪失,大腦思維也會變得有依賴性。
誤區二,把教育當學習成績。
專家調查,90%以上的家庭把教育等同于孩子學習。家長普遍認為,學習成績就是教育的結果,于是給孩子安排1歲認字,三歲學外語,調查結果中3-6歲的孩子有85%參加過各種培訓班,而目的主要是拿成績或者名次。
其實教育和學習明顯不是一碼事,教育是能力的培養,包括健康的心理、合作精神、思維方式、動手能力、語言表達等等,這些都不是用成績所能衡量的。好的教育是讓孩子從幼兒時期養成好的生活、學習習慣、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不是早早練就某一項專門技能和成績。
誤區三,把孩子當“神童”對待。
調查中,家長都為孩子設計了美好的未來,如考入清華大學、成為奧運冠軍,做世界級鋼琴家。多數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超常”,最好是神童。
其實,90%以上的幼兒都正常,如果家長一定要給正常孩子定一個超常標準,其結果就拔苗助長。人生每個發展階段隨時都有不同的起跑點,重要的是讓孩子準備好每一段階段所需要的本領去完成這一階段的目標。給孩子目標定位太高,會讓孩子失去動力。
不僅家長如此,在如今的幼兒教育中,不少幼兒園老師也都保持類似的觀念去教育孩子,這種與孩子不相宜的拔苗助長式做法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和今后發展有極大損害。
那如何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早期教育階段給予孩子正確、科學的教育呢?
給孩子適宜他自己發展的教育
京華合木幼兒園實施德培(DAP)適宜性教育,認為最適宜孩子的教育是符合孩子年齡、個體特質、文化背景的個性定制教育,提倡體驗、互動方式的教育。
在該幼兒園中,教師根據對孩子們的觀察、DAP智能測評,制定適宜孩子、科學合理的方式引導孩子資助學習,并采取豐富多彩的課題制課程,如運用學習中心、學習站、大團體、小團體等多樣的課程形式,將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主動學習能力、交流能力、動手能力、合作能力等放在幼兒園教育的首位,避免早期教育中出現過度保護孩子、學習“唯成績論”、幼教小學化傾向的問題。實踐也證明,在京華合木幼兒園成長的孩子在今后的學習中各方面表現更優秀,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強,并不像家長和一些老師擔心的“孩子起步晚,以后學習跟不上”,重要的是給孩子年齡、興趣特質相匹配的教育,所以,老師和家長們在孩子成長過程給他“與他這個階段相適宜的教育”,這樣,孩子能更好的發展、成為他最好的自己。
在京華合木幼兒園,你看到的不再是孩子們背著沉重的書包,過早地背上課程的負擔、成長的煩惱,而是每天開心著和小朋友們在歡聲笑語中來到幼兒園,放學后還想在幼兒園多玩一會;你聽到的不再是孩子們機械背唐詩宋詞和英語單詞,而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有目地探索自然、生活等課題制課程;你能感受到的也不再是大人們的想法投射到孩子身上的功利化教育,而是大人以一個旁觀者、引導者的姿態,引導、帶領孩子逐漸認識世界的適宜性教育。
這樣的京華合木幼兒園,相信孩子們和家長都會喜歡,因為真正幫助每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