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對數學的學習依賴于生活中對具體事物的反復自由探索和親身體驗,只有通過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幼兒才能使數學經驗逐漸內化,并自我建構以獲得發展。當幼兒在生活中發現問題,逐漸學習運用已經掌握的數學概念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數學就自然地產生了。同時這種以科學、客觀為基礎的思維方法,也就自然的建立起來。
孩子對數的了解通過他們與實物的接觸、對生活經驗的模仿和表演,以及與成人的對話逐漸成形。生活中幼兒自然而然會收集東西并將物品分類。他們起初會以物品的外觀來判斷其數量的多少,所以比較物品數量時,他們常會誤判——尤其是數量比較多時。他們的收集品并不一定是從店里買來的非常漂亮的商品。孩子通常會喜歡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如各式各樣的石頭、扣子、葉子等等。作為教師和家長我們要做的就是尊重和創造條件。
當孩子數東西時,常見的情況是某些數字會按正確的順序來數,有些數字則會不按常理出牌。例如:幼兒可能會這樣來數“1,2,3,4,5,6,8,7,9,10,12,13”對于學齡前兒童來說,數數的過程和樂趣,比數得正確還來的重要。作為教師和家長可能需要克制一下想矯正他們的欲望,以免降低他們數數的欲望。讓孩子在生活中找到數數的樂趣,例如:串珠游戲時,數數一共穿了幾個;見到了幾只小蝸牛;一路上經過了幾輛紅色的車,即使沒有數字版的成人訓練,孩子也能逐漸地學會正確地數數。
細致的教師會發現在我們進行DAP活動時,孩子們會不斷的運用數能力。他們會自然的吧物體一一對應起來:一個娃娃一頂帽子;同一個的顏色的放在一起;一個小格子放一塊小石頭。孩子們會正確的運用這種一一對應的關系,雖然有時候孩子們也會將物品混亂,但是給孩子不斷創造條件,提高孩子的數理邏輯能力是我們一直要做的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有對數的敏感性,不斷地創造機會提高幼兒的數理邏輯能力。
首先,學會傾聽。孩子會說“我要帶很多好吃的,這樣我就可以跟小朋友分享啦”“我已經吃了2碗飯啦,實在吃不下啦。”我們要積極傾聽并接受孩子對數量或物品數目的描述和比較。
再次,學會抓住機會交流。例如:我的餅干和你的一樣多;你串的珠子比我的多。在日常生活中和幼兒的對話使用“比較多”“比較少”等詞語。
最后,積極的給孩子創造機會去體驗。例如:數一數從門口走到洗手間需要多久。將不同顏色的紙整理在一起。
數是要運用到生活中的,同樣也要在生活中習得。不管是教師還是家長都要有一顆善于思考的心,去面對我們的孩子,才能更好的進行發展適宜性教學。
文章來源:中國德培教育研究院 馬金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