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教】
作者:汪明義(四川師范大學校長)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發展素質教育”,由此,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有廣泛影響力的教育理念,再一次走到教育事業的前臺,成為指引中國教育發展的關鍵詞。
究竟什么是“素質教育”?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西方國家的教育學者認為,與素質教育比較接近的是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博雅教育(liberal arts)或者質量教育(quality education)。接近并不是等同,質量教育主要是西方發達而講究效率的現代工業社會的反映,通識教育則是為了治療現代分工社會之專而不通、專而難以相互理解等諸多弊病而產生的一種教育思潮。博雅教育是古典自由教育在現代的回光返照。中國的素質教育概念在西方被翻譯為Suzhi Education,西方學者直接用漢語拼音表達“素質”,即是站在中國教育實踐的視角來理解和學習素質教育。不同于現代西方通識教育所要求的學生的平均文化知識水平,也異于著眼于人之自由人文素養陶冶的博雅教育,更與現代西方著眼于效率意識培養的質量教育有根本不同,素質教育概念是對上述教育概念的超越,同時又吸收了它們的優點,是具有豐富的中國文化教育實踐內涵的一個概念,它主要是解決應試教育極端化、專業教育過窄以及教育中忽視綜合文化素養等現代教育之弊端而提出和發展起來的,其概念包含了思想、文化、政治、專業、審美、身體和心理健康等諸多關乎全人格發展的素質維度。作為一種教育思想,它針對只顧提高可以量化的學生成績的片面教育和狹隘的專業教育,更加強調德智體美的平衡和諧發展。另外,從行為的方面考慮,素質教育之素質本身還包含著經由教育所養成的個體之創新和實踐能力素質,它所指向的正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發展素質教育是對中華優秀文化教育傳統的繼承和創新。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中華傳統文化思想體系以儒家文化為主干,經世致用和以人為本是它的核心,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凝聚之學,是內部民族精神凝聚力的文化,它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系;二是兼容之學,中華傳統文化并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盡管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但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學和科學的兼容;三是經世致用之學,它的本質特征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化,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素質教育思想的產生和發展正是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又立足中國現代本土教育實踐,吸收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的優秀遺產并加以融合創造的結果,是中國教育工作者對人類教育思想的貢獻,充滿著中國教育智慧和中國教育風格。
素質教育是優秀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優秀中華文化也是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要經由素質教育,讓優秀的中華文化不斷得以傳承創新和綿延發展。首先,素質教育應該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向導,弘揚傳統文化,努力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文化修養。其次,素質教育需要以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為基礎,以先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指導,主動鑒別和吸收西方優秀的文化因素,以我為主,融合創造,為中華文化的復興貢獻力量。最后,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目標,主要通過后天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使學生掌握一系列知識技能,達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文化素養和品德修養。素質教育要求學校通過開展各種活動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達到“全人”目標。學校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應該訓練學生如何應對多元化的世界趨勢,教他們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學會共存,誠實做人,能夠發現生活中的美,成為具有普遍文化素養和仁愛情懷的詩意存在者。
發展素質教育是中國教育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21世紀全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統一的共同體,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教育體制成為當下亟須解決的問題。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理念在價值取向上既面向于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又胸懷全球利益服務于人類復雜問題和各種生存困境的解決。經過十余年的實踐探索和總結,今天我們發展素質教育,需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實現教育的飛躍和超越。一方面,需要全面發展素質教育,把素質教育提升到國民教育的高度,推進教育公平和教育現代化,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平等,將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經濟、文化和生態環境等諸方面結成有機的統一體,使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牢牢建立在優質的素質教育的基礎之上。另一方面,需要積極探索素質教育的國際內涵和國際視野,全面制定有效的課程和教學措施,面向世界開放辦學,引領學生積極參與人類共同發展的全球事業,培養能夠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國際化人才。同時,主動吸引來華留學生學習和研究中國文化,力促全球文化交流互鑒,建構人類文化命運共同體。這樣,通過素質教育實踐的和合之力,及其美美與共的大善情懷,把素質教育理念推向世界教育實踐的舞臺,為實現人類的大同世界貢獻中國教育智慧。
《光明日報》( 2017年12月19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