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在幼兒階段會形成很多關于數的概念,包括認識數字的發音、順序、計數和一一對應等,這些基本的數學概念為幼兒學習其他數學知識和技能奠定了基礎。當幼兒在理解上述數的概念時,教師需要舉例和鼓勵,幫助幼兒理解并糾正一些他們的錯誤理解。
一、理解數字的讀音和順序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會頻繁地聽到計數,如爬了多少個樓梯,吃了幾塊餅干,一共有幾個小朋友等。這些數字重復不斷地出現,加強了幼兒關于它們的記憶。但很多時候,孩子們并不真正理解這些概念。通常,成人的做法是讓幼兒背誦數字序列,如從1到9。然而,我們要認識到對于幼兒來講,這樣的背誦和讓她學唱一首歌的意義相差無幾。
教師需要為孩子舉例,幫助他們理解數字計數,并在此基礎上發展一一對應的計數能力。如,讓幼兒數一數小組里一共有幾個小朋友,幼兒園的停車場上有幾輛車,小碗里一共有幾顆珠子。幼兒要花很多時間去練習計數,一旦掌握了計數的概念,幼兒也就獲得了一一對應的技能。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幼兒在進餐前數一數桌子上的勺子,可以在閱讀區的書架上數一數有幾本書。
二、比較數字
在數學比較中,兒童會學習到大小、多少等尺寸和數量的比較。如,兩個蘋果中,哪個大哪個小,兩杯水中哪個多哪個少……這些活動內容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很好地執行,為幼兒提供更可能多的練習機會幫助他們理解和掌握這些概念。
數量守恒。守恒的意思是如果兩組事物比較后發現是一樣的,那么把它們重新放置看起來不一樣時,兒童依然能夠判斷出兩組事物是一樣的。例如,有兩組蘋果,每組5個。當把兩組蘋果排成兩列并且長度相同時,兒童很容易就能判斷出一樣多。但是,如果改變其中一組的長度,讓兒童繼續進行判斷時,依然能夠判斷出一樣多。那么,兒童數量守恒的概念便得以建立。
三、與數學有關的教學活動
使用日歷,兒童喜歡從日歷上撕下每一天。(告訴兒童,每一頁日歷代表一天)
把成對的物品(襪子、手套、紐扣、積木等)放入一個袋子里,然后讓兒童把這些東西拿出來進行配對。
在各種材質、顏色不同的紙張上剪下左手和右手的形狀,混合之后讓兒童進行配對。
在外出散步的過程中,為幼兒準備一個小袋子,并給每個人分配不同的任務,如撿2個石頭、3個松果、5片樹葉等。
制作可以感受數字和形狀的物體,如星星、小花、蘋果、小動物。讓幼兒給這些不同形狀的物體進行分組,每組代表一個數字。如數字1對應一顆星星,數字2對應2朵小花。
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不同幼兒的發展和特點,為他們設計符合自身發展水平的數學教學活動,幫助兒童建立正確的數概念,并發展相應的數學技能。
(文章來源:中國德培教育研究院 雷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