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P理念下的課程設計本質上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漸完善的動態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每個環節會重復出現,但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的后續出現和它上一次的出現相比,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的。這種出現不是單純的再現,而是經過新一輪的觀察、評定、個體了解、策略制定以及效果評價基礎上的重生。
從這個角度來講,課程設計的周期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現出螺旋式的上升;這樣的上升代表著課程變得更適宜,更合乎個案的發展和需求,也更易于付諸實踐和操作。
課程設計始于對兒童的觀察,而觀察記錄則成為日后整理、生發課程的第一手資料。觀察的目的在于加強對每個孩子的了解,從而更進一步地判斷他們所處的發展程度。在觀察活動中,觀察的種類以及具體的方法往往是被討論的重點,但本文要重點闡述的是觀察環境的問題。
那么,在什么樣的環境下我們才有可能獲得高質量的觀察結果呢?
第一種情境是在活動中。
在活動中觀察兒童的優勢在于,與小組活動相比,觀察者可以同時記錄更多孩子的表現,以及每個人在活動中表現出的興趣點。但想要獲得個體的需要、興趣、學習風格和偏好,則需要更長時間的積累。
第二種情境是在有準備的教室環境下。
創設有準備的教室環境,可以幫助觀察者創造機會,有助于高質量的觀察活動的進行。首先,有準備的環境可以為孩子提供豐富的的活動內容,讓他們更放松并且表達更真實的自己;其次,有準備的環境可以把老師從繁忙的事物中解放出來,便于他們有更集中的時間進行觀察活動。
在確定適宜的觀察環境之后。下一步要做得就是把觀察到的內容落實到紙面上,形成觀察記錄。
對于觀察記錄的形式我們在這里不做具體的要求,但有一個總體目標:詳盡(有情境)、內容鮮明、日期明確、便于提取使用。
同時,觀察者要有隨時隨地記錄的意識,并定期對觀察記錄進行整理和總結,為后面的課程設計策略和材料使用做好準備。
除了上述的觀察形式以外,老師還可以通過收集一段時間內孩子的作品(圖畫或書寫)來記錄孩子的學習和成長。
(文章來源:中國德培教育研究院 雷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