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的沖突是生活的自然組成部分,通過這些沖突他們可以獲得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為幫助幼兒獲得這些經驗,教師和家庭應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建立支持的關系,展示正面的角色示范,培養兒童的問題解決能力。其實孩子的沖突這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語言表達欠缺。比如本班有個小朋友,他不愛說話,體質也不好,見到小朋友玩得很高興也想一起玩,就用手去觸一下人,想引起小朋友的注意,誰知被觸的小朋友以為他無辜打人,于是問也沒問,還手打了一拳。這件事就提醒我們,教育小朋友自己有什么愿望用語言表達出來,讓其他小朋友知道,并要發展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及合群性。
(2)幼兒日常行為和思維過程常常受到自己需要和情感的強烈影響,很難離開主觀感情去客觀判斷、理解、和處理自己與他人關系,沖動性大,所以經常在游戲、娛樂、學習等方面因意見看法不同而產生沖突。
兒童需要用和平的方式解決沖突,以抵消他們可能從媒體或生活的個人經驗中接觸到包里的影響。當兒童與他人發生沖突時,重要的是我們要循序他們有技巧地運用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將此看做學習的機會。教師可以不要過早的介入,觀察并給孩子時間,讓他們找到自己的解決方案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師要協助孩子建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開辟一個“和平談判桌”當孩子發生沖突時,就引導孩子即可離開沖突地進入和平區。教師并和孩子一起指定規則和清單:
1沒有攻擊;管好自己的手和腳。
2一起聊聊
3一次只有一個人說話
4選擇一個幫手---一個沖突結束者
5一直待到問題解決
6結束時握手
7回到游戲的地方
經過適當示范后,孩子們可以漸漸地學會控制情緒,解決沖突,并找到和平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然這個機制還要考慮兒童的個體差異,如果一個孩子感到震驚、試圖理解、情緒不能控制,這樣的情況下會導致另一名兒童處于強大或者退縮的環境下。所以對于事件的反映還取決與兒童智力、情感和個體的社會性發展水平,這需要老師做出判斷。
總之,我們不能以一個孩子的沖突,來判斷孩子的人品和能力。作為教育者我們需要將科學的認知傳遞給家長,讓孩子身邊的每一個成人都對孩子有一個正確的認知。
(文章來源:中國德培教育研究院 馬金鳳)